江門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僑鄉,有風光迤邐的海灘、美輪美奐的碉樓、如詩如畫的山水、令人贊嘆的人文氣息,更有值得濃墨重彩的一個個紅色印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為深入挖掘五邑大地紅色文化,活化推廣紅色資源,講好江門紅色故事,市委網信辦聯合市委黨史研究室、市互聯網行業黨委組織開展“紅色僑鄉 百年百印”網絡主題宣傳活動?!熬W信江門”結合市委黨史研究室提供的相關史料,選取江門黨史重大事件、紅色革命遺址、英雄人物等100個紅色印記,今天起陸續推出“紅色僑鄉 百年百印”系列微信,敬請關注。
印記1:
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新會分團的誕生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余名學生在天安門前舉行示威抵制巴黎和約,隨后迅速發展為全國范圍的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并由此引起一場廣泛的深層次的馬克思主義傳播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
五四運動爆發的消息很快傳到江門五邑,立即在城鎮廣大青年師生和各界民眾中,引起強烈反響。會城、江門兩地學校師生響應北京學生發出的“全國學生聯合起來”的號召,宣布成立全國學生聯合會新會分會,出版會刊《救國周報》,擴大反帝愛國宣傳。進而,五邑民眾和學生普遍發起了提倡國貨、抵制仇貨(洋貨,主要是日本貨)的運動。學生掀起的反帝愛國運動,得到了城鎮工人力量的積極支持和配合,新寧鐵路工人、江門亞細亞煤油公司的工人,由當初聲援學生的行動,發展到直接投身參加反帝愛國的偉大斗爭。許多愛國商人,也紛紛舉行罷市斗爭,以各種行動,顯示反帝愛國熱情。
五四運動喚起了五邑人民的覺醒,使受壓迫、受剝削的五邑勞苦民眾,受到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和愛國精神的熏陶。無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即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五邑地區日漸傳播。隨之,辦報熱潮在五邑各地掀起,并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陣地。
1922年初
新會進步青年陳日光提議倡導,以積極傳播新文化、新思想的一班進步青年知識分子為骨干,在會城象山腳下的綠云洞,成立了“新會協作主義同志研究會”,以宣傳馬克思主義,實行社會革命為宗旨,成員有37名,推舉陳日光擔任會長。新會協作主義同志研究會的成立,標志著新文化、新思想運動的開展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在五邑地區進入了有組織有領導的新階段。3月15日,他們創辦了《新會協作主義同志研究會半月刊》,成為五邑地區最早、最系統地介紹、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陣地。3月15日,他們創辦了《新會協作主義同志研究會半月刊》,成為五邑地區最早、最系統地介紹、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陣地。
1922年3月14日
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舉行成立大會,選舉譚平山為執行委員會書記。執行委員會設立“地方分團”工作機構,加快在全省各地發展建立青年團的組織。同年三四月間,執行委員會派人到會城、江門,指導新會的建團工作。根據陳日光等人的志愿,正式批準陳日光、李紹勤、蘇鈞松、吳劍煌4人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隨即建立了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新會分團(下簡稱青年團新會分團),陳日光為負責人。這是五邑地區首個誕生的青年團組織,也是全國最早建立的17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之一。
1923年11月
根據社會主義青年團粵區代表大會的精神,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新會分團改稱為社會主義青年團新會支部,支部書記陳日光,團員擴大至7人。不久,該支部被列入團粵區委直轄支部。從1924年春起,社會主義青年團新會支部的領導力量、活動中心、工作重點陸續轉向江門一帶,著力領導發展工人運動。一方面,陳日光等深入到各工會中開展活動,密切了與工人的關系;另一方面,開展平民識字運動,以舉辦工人夜校的方式,啟發工人群眾的覺悟,進而發動、鼓勵和支持勞苦工人群眾團結起來,為改善工作生產條件、爭取自身利益,舉行罷工斗爭,并在斗爭中培養了一批工人運動的積極分子,團結了工會的骨干力量,使大多數行業工會真正成為代表工人自己利益的工會。
1924年春
中共廣州地委派阮嘯仙、劉爾崧到新會發展黨員,籌建中共組織。在組織領導工人運動的斗爭中,青年團員陳日光、李冠南、李紹勤等得到了更多的實踐與鍛煉,思想表現日趨成熟。經過全面考察,同年四五月間,上述3人被正式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黨組織在五邑地區發展的第一批中共黨員,仍然留在新會團支部內,繼續領導江會工人斗爭,尚未單獨建立黨的組織。隨著國民革命運動的迅猛發展,這種狀況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印記2:
中共新會支部正式成立
1924年11月14日,中共廣東區委、團粵區委召開聯席會議,決定對鶴山、廣寧、順德、新會、東莞、香港等處的黨團組織分開,獨立成立支部。根據會議精神,11月中下旬,中共新會支部正式成立,隸屬中共廣東區委領導,書記由陳日光擔任,共有黨員6名,機關初時設在會城,后遷往江門水南祖廟。
江門水南祖廟舊址(今江門九中校內)
印記3:
中共新會支部書記——陳日光
陳日光(1896-1939)
廣東江門新會會城人
出身葵商家庭
是最早在江門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者
陳日光中學畢業后隨父外出從商,廣泛接觸外界社會和各階層人士,有機會閱讀了不少進步書刊、報紙,逐漸接受了先進思想的影響,萌發了治國救民、改造舊社會的愿望,對馬克思主義有了一種朦朧的向往與追求。1921年冬,陳日光從外地購買一批進步書籍、刊物帶回家鄉后,便聯絡一班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在會城、江門一帶,以組織閱讀進步書籍報刊的方法,向周圍的群眾傳播新文化、新思想,宣傳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
△陳日光
△譚平山
1922年春,陳日光與進步青年李紹勤專程去到廣州,面見了負責籌建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的中共廣東支部書記譚平山等領導人,并得到了“開展新文化,改造舊社會”的贈言。從此,以陳日光為首的一班新會進步青年,取得了與中共廣東地方組織的聯系。新會縣被列為省內組建社會主義青年團分團的重點地區之一。
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新會分團成立后,1922年5月,陳日光以負責人的身份,先后參加了在廣州召開的全國第一次勞動大會、列席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開幕式。會后,陳日光陸續在《研究會半月刊》發表了《給何威、海若諸同志的信》、《敬告知識階級的婦女們》等文章,觀點鮮明地闡述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對社會主義青年團的認識。這是五邑進步青年開始以革命理論指導革命實踐的起點,對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五邑地區的廣泛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
1922年7月1日,陳日光創辦新會有限責任產業協作社,這是廣東省最早成立的合作社之一。1924年,陳日光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中共新會支部正式建立,陳日光任支部書記,領導開展新會的工農運動。
1925年,為支援省港大罷工斗爭,在新會縣成立了各界民眾支援省港大罷工后援會,由陳日光為主任。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陳日光被迫離開會城轉移到澳門,后在輾轉中與黨組織失去聯系。1939年,陳日光病逝于澳門,終年43歲。
△中共新會支部、中共江門支部舊址和新會縣總工會舊址紀念雕塑墻(今江門九中內)
(責任編輯:方藝 二審:鐘建基 三審:陳淑婷)